| |
從航天用上更多“中國芯”,到杭州亞運會上“爆火”的中國元素,再到國民吃穿住行……“國潮”“中國風”成為時代“頂流”。這其中不僅展現出國人強大的文化自信,更折射著中國制造的強勢崛起。
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“加快建設制造強國。”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要提升國產化替代水平和應用規模,爭取早日實現用我國自主的研究平臺、儀器設備來解決重大基礎研究問題。”
作為國家特大型工業企業,近年來公司控股股東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結合生產經營實際,不斷加快設備以及各類備品備件國產化步伐,“中國風”越來越“勁”。
12月初,正是向著年度目標任務“沖刺”的時候,十里鋼城處處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。
走進棒線廠二車間,“隆隆”的軋機聲伴隨著吐絲機的高速旋轉,一圈圈紅得耀眼的線材奔踴而出……“當前速度能達到每秒108-110米,生產效率、穩定性很高。”現場工作人員欣喜地說:“換上‘中國造’吐絲機后,各項生產指標都有了新的提升。”
吐絲機是高速線材生產中的關鍵設備之一,其性能和穩定性直接影響著線材的質量和生產效率。歷史上,國內鋼鐵企業的吐絲機大多是外國制造,不僅技術上存在限制,設備維護費用也居高不下。
“常規要求吐絲速度要在每秒105米左右,‘老’設備出現線材尾部圈形不規則、卡鋼等情況,制約了生產。”棒線廠設備條線相關負責人介紹,經多方研究、論證、檢驗和性能參數、運行水平實踐測評,棒線廠二車間成功實現國產吐絲機替代,不僅產品質量指標明顯提升,單臺設備價格和備件成本也減少超50%。
如今,“國產化”應用案例在沙鋼越來越多。“中國風”不僅帶來了生產指標的提升,也成為企業練內功、固根本的有效舉措,為嚴峻形勢下的鋼鐵行業穩健發展提供了現實路徑。
沙鋼集團季度工作會議上,黨委書記、董事長沈彬作出“加快推進國產化”的明確指示,“中國風”勢頭更盛。
煉鐵廠組織技術人員對5800立方米高爐設備的性能參數和關鍵數據進行充分研究,會同相關部門和廠家針對技術難點制定相應對策,成功實現國產大高爐國產新裝備應用,實際運行數據均達到生產要求,一舉攻克大高爐爐前關鍵設備的技術壁壘。
電爐二車間電爐、精煉爐、上料系統的相關元器件全面國產化,有效改善了原進口備品備件采購周期長、采購成本高的情況,整個改造提升項目費用降低了近二分之一,充分體現了系統改造項目中主要設備國產化的優勢。
與此同時,冷軋廠針對各車間電子元器件現場使用種類多、數量大、更換頻次高、采購周期長等現狀,成立設備備件國產化工作小組,對采購價格、質量保證、能耗等進行充分對比論證,先后完成了10余種部件的國產化,設備運行更有保障。
超薄帶、轉爐、鋼板……在沙鋼,國產化裝備正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生產經營的各個領域,成為沙鋼產品結構升級、質量提升、成本優化、綠色發展的有力保障。沙鋼良好的品牌形象、市場影響力和強大規模優勢,也為許多國內制造業企業提供了實踐平臺、發展機遇,從而助推了制造業的進步。
以預見的未來,國產化裝備將在沙鋼綠色低碳、智能制造、強鏈補鏈,強化“卡脖子”技術和“高精尖”產品攻關研發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,為建設成為效益領先、效率領先、人才領先的世界一流鋼鐵強企和基業長青的品牌企業構筑堅強基石。



